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9-03-02 

列斐伏尔曾是法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1928年参与创办了法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刊物《马克思主义杂志》。1956年提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并以《论证》杂志为阵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思想解释,形成了一个为“新左派”提供理论依据的思想框架。最终因与法共的矛盾加深而被剔除出党。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开创了新的领域,成为众多学者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是列斐伏尔最具特色的思想理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其1946年出版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列斐伏尔在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异化问题,创造性地把异化问题引入到日常生活领域。随后,在其1971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列斐伏尔对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列斐伏尔批评以前的研究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忽视,但同时他又反对把日常生活看成是一个位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领域。他强调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领域,一个单另的层面,这一层面有着自己的意义,而且要比其它层面更加突出,因为在他看来,“人”正是在这里“被发现”和“被创造”的。

一、异化的扩张:主体性丧失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断缓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强烈对抗已变得不再明显,工人阶级日益分化,这一切都似乎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不再尖锐,社会一派和祥。但是在列斐伏尔看来,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所受的压迫有所减弱,异化程度有所减轻,相反,资本主义的压迫已经超越了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侵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当中,更隐形地表现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控制。列斐伏尔揭露说,在现代社会中,异化无往而不在,充斥着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电视影响,公共住房和集体活动减少等问题。

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在于列斐伏尔创造性地使用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他指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是现代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问题。但他不满足于把异化的表现仅仅限定在经济剥削的对立关系中,而是把它上升到人的生存矛盾中来把握,异化“不仅包括人在外部物质世界或不定形的主体性中迷失自我,还包括个体在主体化和客体化过程中的分裂,其统一性被毁坏”。

“异化”概念出发,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被控制的官僚制社会”,即资本主义当代的发展和统治的重心已经从生产转向了消费。在消费社会形成以前,人的异化是经济的异化或政治的异化,是在现实生产领域内的剥削或者是政治领域中的压迫,是一种异于主体的现实力量对主体的赤裸裸地鞭挞。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异化越严重、越紧迫,主体的反抗意识就越强烈、越自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客体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正是在群众作出最致命选择的日常生活的私人领域里,新商品和大众传播工具在维持着群众的消极性,使他们安于本分,循规蹈矩;汽车使生活私人化,电视、广播和报纸使群众镇定,而新商品则连接着加剧异化的整个过程,这已经同马克思从商品生产到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描绘的商品拜物教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在列斐伏尔看来,现代社会的异化早已经达到日常生活被国家和官僚政治所控制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