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高职高专《古代汉语》教学中注重古汉字字形及相关文化积累的探索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2-20 

高职高专师范教育体系里,《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师范和小学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任务是培养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自主学习和探究及从教能力等师范技能。据此,通过《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能培养师范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几个板块中,汉字是非常重要又独特的存在,对汉字的探讨和教学探索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帮助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都显得尤为重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灵魂、精神和智慧,它不是苍白单调的符号,而是厚重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都由汉字来承载,无声的流传却能让人感受那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汉字不仅仅是用于交际的符号,它是饱含情感、意义和价值的体系。正因如此,我们更应驻足欣赏这种古老汉字的魅力,这种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具有象形、图画特点的古文字,它其实是那么妙趣横生,优美如画,这些如画的文字无不透露出古人的思维特点和时代特色。

可是,高职高专三年制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解读文字和古代汉语文选的过程中,因为对古字形的陌生感和不熟悉,不能很好的对作者原意进行把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汉字的发展及汉字记载的词义的发展不甚了解,这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利,也不利于当前大环境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这些高职高专学生见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对古文字及其文化的不熟悉,还有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未能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加入汉字及其文化因素,导致高职高专学生机械地毫无乐趣地教学,儿童识字效率大大降低,更不能让儿童从小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儿童也不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我认为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对古文字形的把握和积累,充分理解汉字的内涵和汉字的文化,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发展变化的痕迹十分必要。基于此构想,如何提升学生的汉字文化素养,注重学生的古文字形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小学识字教学能力,带动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水平的提高,将成为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具体来讲,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综合开展:

一、教师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专门集体讲授

教师在《古代汉语》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针对汉字这一章节常识内容的讲解,既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又要看重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接受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是讲授法加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加练习法,自主探究加演示法,帮助学生完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建构,布置针对性的练习加深记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汉字的古文字形,可通过学生的描画、扮演的方式让其他同学猜,教师适当补充文化内容。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建构正确的文字理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依凭,为学生的上台展示和自我发展也能提高多种模式。例如:举出一例字“姓”,让学生说出“姓”的含义,如何得来的,反映出我国曾经存在的什么社会组织?如若学生不太了解,可从历史加以分析。这里选择用探究法,教师适当点拨。再用演示法加讲授法,依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生以赐姓。”我们明白“姓”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历史上的“姜”、“姬”、“姚”等姓氏,就是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例证。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被当做黄帝的后代。后稷为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形成了中国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姜姓源于炎帝,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姚姓源于舜。由“姓”的字形到中国姓氏来源的说解,让学生对自己的姓氏来源有所了解,由此又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自己是炎黄子孙的神圣感和自豪感。由此,让学生自己课后去了解“同姓不通婚”的规定,举出历史事例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