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活动不断发展,国际文坛上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来自中国文学界的声音。而在这之中科幻文学也渐渐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愈来越多的中国科幻文学获得译介蜚声海外。《北京折叠》是来自中国本土的科幻作品,在国际上斩获多项大奖的事实也体现出国际科幻文学界对其的认可。《北京折叠》成功译介的案例,对于如今依旧处在不断探索期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译介,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与研究价值。基于目前还有许多优秀作品亟待译介,研究者结合时代背景与当前翻译趋势,努力探寻译作成功的规律为以后的译介之路提供参考也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出发,以描述性研究方法揭示《北京折叠》译作在遵循翻译规范方面的特征,以及翻译规范对译本选择以及翻译行为,翻译产品的影响。意图通过对《北京折叠》的翻译过程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当下中国科幻文学译介的规律,也希望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外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与启发。
一. 《北京折叠》译介
中国科幻文学译介由来已久,从明清开始对内译介外国科幻小说,到如今已开始对外输出本国优秀作品。《北京折叠》就是其中之一,曾斩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作者为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郝景芳。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刘宇昆既是出色的译者也是一名优秀的科幻作家,个人的原创作品就曾获得过雨果奖等多项科幻文学创作奖项。《北京折叠》也是译者继翻译刘慈欣 《三体》获第37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之后,再次获奖且具有广泛好评的译作。优秀的作品需要有好的译者为其带来第二次生命,刘宇昆的译作被国外读者称赞彷如英文原创的作品般易读流畅。而正是像刘宇昆一样的、不断涌现的优秀译者正在为中国科幻文学译介带来希望与活力。研究这些优秀的译作,与时俱进地关注中国当代科幻文学译介的每一步动向与里程,都将对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二.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
“规范”(Norms)一词原隶属于社会学范畴,此后于1980年所出版的《翻译理论的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中,Toury(1980)对翻译规范的各个细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第一个提出观点:“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继图里之后,Chesterman(1997)引用生物社会学家Dawkins(1976)提出的“文化基因”(MEME)一词,形成了自己的“翻译文化基因观”,认为翻译规范不是一尘不变也不能是孤立的,对于翻译规范的研究应当结合具体历史语境。
翻译规范的存在并不是为翻译设定条框桎梏,而是希望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能够更为有序地进行。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的碰撞愈加频繁剧烈,翻译事业在其中所占据的角色尤为重要。而如今中国科幻文学外译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如何在保留原作特色、坚守“中国文化走出去”信念的同时,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原作魅力、让译作在目的语世界中能够得到较为成功的接受都是译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因此运用翻译规范视角解析文学外译案例、总结出优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守的翻译规范,可有助于补充当下翻译规范制约因素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