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是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于哈佛大学任教十八年,一生致力于翻译、讲学和创作。The Song of Hiawatha是朗费罗辞去哈佛教职后的第一部重要创作,也是他最优秀的长篇故事诗之一。全诗包括一个序言和二十二个章节,讲述印第安英雄哈依瓦撒/海华沙为印第安人民求和平、谋福利的诸多事迹,“被誉为‘美国的第一首史诗’”。[1]
此诗有两个中译本,分别是赵萝蕤的《哈依瓦撒之歌》和王科一的《海华沙之歌》。从题目人名的翻译来看,赵、王二人皆以音译为基础。然而,赵译“哈、依、瓦、撒”由四个字组成,无论从中文选字还是发音上,异族风味很浓。王译“海、华、沙”由三个字组成,不仅在字数上符合中国人名的习惯,且“海”、“华”二字是汉语人名中的常见词,亲和力十足。由题目人名再到整部诗歌的翻译,赵译本体现的是“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的次序、用准确的同意词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顺序译下去” [2]的直译风格;王译本展现的则是“以传达境界为主,移植形式次之,遣词用字又次之” [3]的意译风格。下面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赵译本的直译风格、王译本的意译风格、两译本中的明显分歧,来比较研究The Song of Hiawatha的两个中译本。
一、《哈依瓦撒之歌》的直译风格
(一) 《序言》举例
序言追溯了这个英雄故事的来源。第一诗节共九行,是一个长长的设问句。
1Should you ask me, whence these stories
2Whence these legends and traditions,
3With the odors of the forest,
4With the dew and damp of meadows,
5With the curling smoke of wigwams,
6With the rushing of great rivers,
7With their frequent repetitions,
8And their wild reverberations,
9As of thunder in the mountains? [4]2
赵王二人的译文分别列举如下:
赵译 王译
1你若是问我这些故事是哪里来的? 2这些神话和传说是哪里来的, 3带着森林的气息, 4带着草地的露水与潮湿, 5带着茅篷上的袅袅细烟, 6带着长江大河的激流, 7带着不断出现的重复 8和犹如山间雷声似的 9隆隆然奔腾的回响?[5]1 |
1你如果问,我从哪里听来了这些故事, 2从哪里听来了这些传说和传奇, 3字里行间弥漫着森林的香气, 4闪亮着草原上的露水, 5漂浮着帐篷中袅袅的炊烟, 6滚动着大河长江,汹涌奔腾, 7朝朝暮暮响着宏亮的声音, 8一旦怒吼狂啸,声震天地, 9仿佛山间雷霆轰鸣?[6]1-2 |
这段话的英语原文L3-7是以“with”开头的平行句。赵用五个“带着”来直译这五个平行句的开头部分;王则根据“with”后面搭配的不同名词,把“with”这个介词依次翻译成“弥漫着”、“闪亮”、“漂浮着”、“滚动着”和“响着”五个截然不同的动词。同时,王还在第三句开始添加了“字里行间”,第八句开头添加了“一旦”,属增译。第八行中的“reverberation”一词,牛津词典释义为“回声、回响”,加上修饰词“wild”,赵译成“隆隆然奔腾的回响”,仍属直译。而同样的“wild reverberation”,在王的笔下,演变成非常符合中文习惯的四字格:“怒吼狂啸,声震天地”,是典型的意译。笔者以为,直译法在上段文字中体现出优势:朴素的文字正好对应“史诗”这一朴素的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