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博学的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晓晓的病根就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就愁眉苦脸。她的心眼啊,恐怕用放大镜照着都看不见。后来,我又了解到,为这样的小事生气,晓晓已经不止一回了。作为‘心理医生’,我的处方是:晓晓小姐,您要做的是放宽心,遇到特让您生气的事,就在镜子前练练微笑。”这是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发表在《宣城日报》上的习作《寻找快乐》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用词恰当,语言幽默,生动有趣,表现出女儿的自信、乐观。读着这段话,喜悦立刻在我的心头蔓延。文学的玉露琼浆给了女儿丰润的滋养,她那稚嫩的心灵里,已经种下了文学的幼苗。在学习文学的道路上,女儿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我为女儿的成长高兴,也为自己对女儿的文学教育卓有成效而欣慰。
一
女儿上小学后,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希望女儿在日常学习以外,能重点培养一种兴趣,掌握一种技能。我也曾想过,让女儿去学音乐或舞蹈或绘画,但又觉得自己是学中文的,家里收藏了大量的文学书籍,自己具有一定的写作体验,能对女儿进行一定的指导,于是最终还是决定利用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女儿双休日在家里阅读作品,学习文学。早在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我就为女儿朗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女儿听得津津有味;上了大班后,她就自己阅读这方面的连环画,初步表现了对文学的兴趣。让女儿阅读文学作品,对她进行文学教育,培养她的文学爱好,提高她的写作能力,应该是适合她的恰当选择。
二
文学教育重在引导。女儿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尝试让她独立地阅读文学作品。我让女儿读的第一部著作是《爱的教育》,这本书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 成的,全书由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写的一百篇日记组成。每篇所写的都是小主人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作品的情节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小学生感到亲切,容易产生共鸣;日记的形式,简短的篇幅,晓畅的语言,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认知水平。每一个故事,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读这本书能够陶冶女儿的心灵,培养女儿的爱心,培养她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本书女儿读得有滋有味,经常对我和她的妈妈讲述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说,是《爱的教育》,使女儿初次品尝了阅读的快乐,初次感知了文学的神奇,产生了强烈的阅读的内驱力。《爱的教育》引导女儿走上文学阅读之路,把她带入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从那以后,阅读文学作品,几乎占据了女儿周末的大部分时间,她常常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而忘记了时间。现在,女儿已经读了几十部文学名著,她最喜欢的作家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曹文轩,他们的作品她几乎全部读过,《女生贾梅全传》《男生贾里全传》《花彩少女的事儿》《草房子》《细米》更令她爱不释手。她陶醉在《城南旧事》的如诗如画的意境里,痴迷于《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的曲折生动的情节中;她在窗前谛听《柳林风声》,在灯下思索《永远有多远》;她随鲁滨孙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一起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海峡中历险,与《简·爱》一起同呼吸,共悲喜;在《平凡的世界》里,女儿更是领略了大西北苍凉壮丽的自然景色,感受了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力量;女儿还把著名作家王小鹰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长篇小说《问女何所思》扉页上的题词——“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在生活的道路上,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只是别忘了赶路”——抄在自己的书签上以自勉……文学的圣水把女儿的小小的生命之杯注得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