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它将个体生命的流逝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关于全人类的想象空间。诗人们在面对永恒的自然和广阔的空间时总会产生一种年华易逝、人生渺小的孤独感,不过他们又能以时间的永恒和宇宙的无限来反思生命、探讨人生价值,这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1】人生漂浮无常,能做的事情也就只有不辜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诗人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四时之外的世界来抒发他们情感。时间和空间的放大或浓缩,绝不意味着现实世界的错乱,而是一种审美心理的变化。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古典诗词中独特的时空观来探讨诗歌中的孤独苍凉荒芜之感,以及诗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认识。
一. 时空的凝缩与延伸
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其承载了文人骚客的理想信念和情感风骨。诗词王国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乐土,诗人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舒展心灵、释放感情。中国诗歌从一开始就带着浪漫色彩,万里河山可以是咫尺之距,长夜漫漫也只是弹指一挥间,正是因为这些奇特的想象才成就了中国诗歌无与伦比的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曾提出文学创作要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2】这一点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人的精神和灵魂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的,心灵上的自由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高蹈境界。诗歌中的时空作为诗人主观意义情感上的延伸,有时候是会出现四时之外,刹那永恒的状态。时空的凝结、扩展、组合、错位、转换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主观情感的变化。
中国古代常有一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慨,悲叹人生短暂,时不我待。孔丘站在奔流不息的江河前生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曹操也扼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4】。这里的时间都极度浓缩,都在表达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人在时间流逝面前的无能为力,这正是伤春悲秋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的美学特征。一切大美总在于悲剧,既然时间的流逝是自然定律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5】这其中其实是有着浓浓的悲伤的。
当孟郊终于摆脱了“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6】的龌龊境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7】。长安城的大小莫非不是定数。当陆龟蒙遭遇了国破家亡之事,“身从乱后全家隐,日校人间一倍长”【8】。一天十二个时辰莫非还会多半个时辰?其实不然。
时空从未变化,变化的只是诗人的心理。而中国古代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魄力,将自己的情感凌驾于天地之外,让亘古不变的时空随着自己的情感而变化。高尔基第一次提出文学即人学的观点时,几千年前的中国诗人已经在不自觉贯彻这一观点了。
二. 时空的组合与错乱
有些时候我们读古诗词,会产生一种这首诗或者词时序颠倒、不和逻辑的感觉。例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9】首句点明了魏万出发的时间是早上,为什么下一句却写昨夜的景象。这不是时间错乱了吗?其实这是倒戟而入的笔法,倒追昨晚发生的事件。早上诗人见到魏万将走是实景实写,“昨夜微霜初渡河”实际上是诗人想象魏万昨晚的情形。看似今晨、昨夜是时间上的混乱,实际上却是艺术创作的神来之笔。
《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0】之所以让人潸然泪下其实是因为时间的交织。当年出征之日和今戍还之日的情景依次出现在面前,就好像一幅画,前半幅是春风骀荡,后半幅是漫天飞雪,实际上已经隔了几十年。《古诗十九首》中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11】亦是同样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