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论国际化视野下国际学生辅导员专职化的必要性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2-10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院校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20109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来华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教育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计划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要“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要“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学人员管理工作队伍”。在各类鼓励政策陆续出台的良好背景下,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来华国际学生数量逐年攀升。日益扩大的国际学生规模对其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由留学生管理干部 “一手抓”的保姆式管理模式也日渐露出弊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国际学生辅导员以分解工作压力。

一、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现状分析

1.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多为兼职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专职的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国际学生的管理人员大致分为三类人群:一类是由外事办公室或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国际学生事务管理的行政人员兼任,另一类是安排课时较多、与国际学生密切接触的任课教师兼任,第三类是由各院系管理内地学生的辅导员兼任。这些人员的共性是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对外事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但在自身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工作背景、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一方面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国际学生管理培训,往往不能做到高效率、跨文化、多渠道、规范化管理。

 2.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设定和工作职责模糊

由于国际学生的生源性质和培养模式存在差异,各高校在制定本校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职责时普遍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国际学生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范围一般包括:日常学习、住宿与居留、课外活动、奖惩、勤工助学等常规性事务工作,同时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动态调查、班集体建设等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国际学生辅导员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所以难以把握和衡量其日常工作。辅导员对于自己的岗位设定和工作职责也存在认识模糊、理解各异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