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著作《德伯家的苔丝》问世了,这部作品让哈代享誉盛名,奠定了他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小说讲述了在风景迷人的布莱克山谷附近的马洛特村,美丽纯洁的农村姑娘苔丝,由于父母的无能与失职,被迫向有钱的冒牌本家亚雷求助,结果被其引诱失贞。在民风保守的乡下,“父权制妇女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特征是主张“男尊女卑”和男女异德说。[1]31 这种双重性道德标准下形成的传统婚恋观和贞节观对女性的压迫,让失身的苔丝无法与心爱的克莱尔永结白首。苔丝的“一朝受难,终身受难”的伦理思想,最终将她引向了死亡的祭坛。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沿着苔丝的生命历程这条伦理主线,分析论证在苔丝的伦理意识日趋理性的同时,其伦理身份亦随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她做出艰难的伦理选择:以结束仇人亚雷的生命来换取心灵的慰藉。在苔丝心里,亚雷是玷污其贞节的罪魁祸首,只有他的消失,才能修复苔丝的心理创伤,换回她身体与灵魂的纯洁。
2. 伦理意识的三个阶段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由于理性的成熟,人类的伦理意识开始产生,人才逐渐从兽变为人,进化成为独立的高级物种。把人同兽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理性,而理性的核心就是伦理意识。[2]17-8 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的总和,“欢乐原则”是其宗旨。“自我”在本我和现实环境中斡旋调节,奉行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其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3]104-5 这里我们结合人格结构理论,将主人公苔丝的伦理意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无意识的本我,到潜意识的自我,最终升华到理性成熟的超我阶段。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苔丝的伦理意识被逐步唤醒,一路从“本我”走向“超我”,其伦理身份也由不谙世事的农家少女演变为洞察世事的无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