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会计电算化课程衔接的项目式研究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2-03 

目前高职选拔学生的基本模式是以学制结构衔接和入学考试衔接为主。中高职的学制结构衔接的“3+2”和五年一贯制模式覆盖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由于没有选拔和淘汰机制,学生直接进入高职学习后,学习动力不足,留退比例高。

(二)文化基础课脱节

    目前的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一定的脱节,反映出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不同原则。中职教育强调技能,不注重文化基础课,高职教育按照高等教育要求,文化基础课要求较高,中职升为高职的学生文化基课方面压力较大。

(三)专业理论课重复

    我国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中高职教材内容也出现重复现象。

(四)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倒挂

    一些重点、示范性职业院校,经过自身多年的努力和政府的重点扶植,初步实现了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无论设备、师资为专业技能(实习)课的开设创造了条件。相反,一些新办的高职院校设备缺乏,“双师型”师资不足,影响了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

项目二、课程衔接新旧异同点对比研究

   (一)专业课程标准设置方面

1、 相同点

新旧课程衔接,都注重专业课程标准的设置

    2、不同点

旧的专业课程标准界定不清,缺乏统一性。 新的中高职学校课程衔接协调性就较好,秉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有效地避免了旧的课程衔接在该方面产生的错误。

   (二)培养目标方面

   1、相同点

    新旧中高职课程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均进行了设置

   2.不同点

    旧的课程衔接上,很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进行了设置,但设置的不清晰,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快速与社会需求接轨,这样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无法达到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上的质量要求。

新的课程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清晰,技能和理论要求上区别对待,各有偏重,既符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