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日本特殊社会心理下的中国之策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1-27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对日本社会进行过深入研究,揭露了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双重性。她指出:“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温和;傲慢而又有礼;顽固而又善变;服从而又倔强;忠贞而又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开放。” [1] (P2)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日本民族的畏强凌弱性、排外性、狭隘性和孤独性构筑起日本特殊的社会心理“城堡”,其特殊性在日本的内政外交上呈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不但要了解其表象,更要深入研究其形成根源,制定应变之策,防范日本重蹈二战覆辙。

一、日本社会心理特殊性形成的根源

在人类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因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2](P40)日本社会心理特殊性的产生主要由日本历史政治形态、社会意识、文化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历史政治形态

二战后日本走上了西方的民主政治道路——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天皇已失去国家权力职能,成为了国家的象征。但是,日本的历史政治形态根深蒂固,已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对日本民众影响深远。

日本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自古就有幻想的传统,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日本的祖先是天照大神,是万神之首,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是世界的主宰,天皇崇拜从古代开始就根植于日本民众的意识之中。为加强天皇统治地位,圣德天皇颁布了《十七条宪法》,其中规定,除了皇室人员,其他人不得篡夺皇位,否则会受到全体国民的讨伐,天皇万世一系的地位获得了法律的保护。[3](P45)1889年2月,明治天皇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其核心是日本由天皇统治。二战后天皇虽为名誉上的国家元首,但天皇制被保留了下来,天皇仍旧“万世一系,绵延至今。”[4](P120)

20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主要依靠外向型经济的日本遭受沉重的打击。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日本统治者对内进行经济剥削和压迫,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资源。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国内各种法西斯组织纷纷建立,军部法西斯组织不满政府内阁的软弱无能,发动了震惊日本的“五·一五”政变,要求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军部法西斯独裁统治。[5] (P165)一批右翼文人出书立传鼓噪法西斯思想,北一辉在《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中鼓吹日本是最优秀的民族,天皇至高无上,用暴力镇压国内的反战运动,以天皇赐予的权力发动侵略战争,目标是以天皇为中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6](P331)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节节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崇拜,天皇无疑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日本统治阶级组织一批反动的历史学家为天皇思想寻求历史理论基础,建立了高压下的法西斯天皇史观理论体系,从国体史观、精神史观等方面向国民灌输天皇思想。“对每一个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神,就像他父母、师长是小神一样,他们对天皇的感情,不只是敬畏而且是爱戴与尽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