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会运用大量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观点和文本,这是因为对儿童的研究属于生命科学领域,而儿童心理学家Wallace E. Dixon提到,“就当前所有生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而言,皮亚杰的工作可能是最深刻的、最具内部一致性且最具重大意义的了。”(Dixon, 2017)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对译者翻译风格特点研究的论文发表量几乎为零,属于创新点。
2翻译原则层面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价值性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的年龄分期包括:“(1)婴儿期(1-3岁);(2)幼儿期(3-6、7岁);(3)童年期期(6、7岁-11、12岁);(4)少年前期(11、12-14、15岁);(5)少年后期(14、15-18岁)。”(现代汉语词典, 1983)通常所说的儿童文学是广义的,它是幼儿文学(3-6),儿童文学(6-12),少年文学(12-17)的总称。
任溶溶曾提到,“儿童文学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对象十分明确,是孩子。而且不是笼笼统统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还要分幼儿、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给幼儿译外国儿歌,自然要译成儿歌样子,琅琅上口,给大孩子译书又不要有娃娃腔,孩子大了,都不爱别人把他们看作娃娃。其实这也很简单,就是译文跟着原作走,和所有的翻译一样。翻译无非是借译者的口,说出原作者用外语对外国读者说的话,连口气也要尽可能像。我总觉得译者像个演员,经常要揣摩不同作者的风格,善于用中文表达出来。”(网址)
由此可见任溶溶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会根据读者的年龄特征改变其翻译的特点。然而这样看来,还是会让人搞不清楚在翻译时,到底根据什么标准进行译文风格特点的准换。这里笔者试从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用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解答。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⒈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⒉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⒊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⒋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Jean Piaget, 1997)
由此可见,儿童文学针对的儿童阶段可能是从前运算阶段,即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开始到形式运算阶段,即“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而任溶溶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根据“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阶段性发展特点,采取符合该阶段儿童语言接受能力的语言来翻译儿童文学作品,而其翻译风格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换言之,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风格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来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