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部署了相应的任务、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在2016年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财政部明确要求: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这两个文件中提出的“财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被称为“业财融合”。
当前,财经理论界也纷纷对“业财融合”进行讨论研究,这些研究讨论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阐述,大多数为的理论推导、模型设计、体系设想等理论上的著作和文章,却很少见到从实际业务问题引发解决方案的应用论著。
二、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的资产管理案例与问题
某大型水利枢纽是所在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409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73%,水库总库容19.04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14万千瓦,船闸可通过500吨级组合船队,枢纽主要建筑物由混凝土溢流坝、土坝、船闸、电站厂房、4座副坝、社岗防护堤、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生产办公生活楼等建筑物组成。
工程管理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制度,每年的运行维护经费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由同级财政部门核拨。按照部门决算报表的统计口径,截止2017年年底固定资产存量为47亿元,占资产总额的90%,大型建筑物和大型成套设备比重大。
工程从投入运行至今已有十八年时间,各类设备逐年老化,特别是电子类设备已经老化或更新换代,机电类设备也陆续进入故障高发期。近5年年均运行维护费用成倍增长,达到年均经费5千万元左右,依然无法化解运行维护资金压力大及更新改造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更新改造项目无法实施,设备运行中故障率明显上升,设备状况逐年下降,运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倍受考验。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脱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预算管理也要受制于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不匹配。
2、在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内部,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联结的纽带,按照职能分工各自开展工作,却无法形成协调联动、统筹管理的局面。
3、在固定资产管理核心业务上,财务部门的管理深度止于资产卡片,无法向下延伸,与台账、实物关联;业务部门的管理高度止于设备台账、运行维护,不能向上拓展,对接资产价值。固定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各自为政。
4、工程运行管理单位按照目录进行固定资产分类、编码,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以卡片为价值管理的单一基础,这种传统价值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资产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生命周期长、价值高、结构复杂的大型设备的管理实务中,问题尤为突出。
5、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业务的会计处理存在困难
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会计处理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是,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在实务中却难以完全贯彻执行。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程资产是所有功能和效益的基础,工程资产的运行维护是核心职能。工程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比大,固定资产管理是其中的核心业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是管理职能的两个方面,尤如一杖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实际管理中却出现“两张皮”、“各自为政”等脱节现象。
1、在外部因素上,受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影响,以及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制约,行政事业类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出现运行维护经费下拨额度,与工程运行维护的实际资金需求不匹配,在各类设备逐步进行入耗损失效期后,特别是电子类设备已更新换代,运行维护费用逐年攀升,资金压力逐年加大,更新改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