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是由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小先生制”在当时的含义是“即知即传人”,指的是承认儿童的力量,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让识字的孩子走出学校教授不识字的孩子或成人[1]。陶行知先生倡导“小先生制”,是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普及大众教育、推广平民教育、实施民主教育、改造乡村教育的时代大背景[2]。在当时有促进教育平民化的价值和实践意义。当下的农村小学实行包班制教学,“小先生制”仍能发挥作用,为村小的班级工作提供帮助。
本文中的村小主要指以包班教学和管理为主,教师少、学生少的农村中心校附属教学点。村小教学点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学校实行包班制,一个教师包班教学和管理工作。若“小先生”担任教师的帮手,可以让其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带动班级同学的主动成长。
一、 村小包班教学中教师面临的现实状况
重庆地区村小教学点部分实行包班制。包班制既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班级管理模式。村小包班教学有其优势,但也具有局限性。村小的包班教学中教师面临以下现实问题:
(一)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重庆农村山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一个村里的学龄儿童不多,教师也少,村小往往采取包班制。城市里的包班制有更好的资源,包班教师教授主要科目,其他各科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村小教学点里则不然,班主任在负责班级管理的同时还要包教各科,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对教师教学还会有一定业绩考评,以考核学生成绩为主。如果碰上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不得不采取课后反复补课的手段来提高成绩,无形中教师把自身的焦虑和压力转嫁给了学生。
(二)班级日常事务繁杂,管理困难
冗杂的班级日常问题也多,要处理小学生的日常矛盾纠纷,甚至可能要照顾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琐事。另外,班级管理一般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机会有限。班级的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被动参与,缺乏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导致班级的团结度和凝聚力低。
(三)学生课外学习渠道相对较少,难为学习后进生提供帮助
由于先天因素的不同和后天家庭环境的差别,学生之间会有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学习后进生对于学习的新知识不能完全掌握,难以跟上班级进度,学习一旦困难,厌学情绪就随之而来。这种情况,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村小的学生没有与城市同等的课外辅导条件,课外的学习渠道较少,难以为后进生的学习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