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究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1-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 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也在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发表讲话指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在新形势背景下,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落实现代学徒制,促进职业教育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从而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效保障, 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实现校企技术对接

我国产业在快速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快速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导致了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脱节。劳动者需要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成为社会的需求。对于职业教育来讲,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现代学徒的培养体系,能够从人才培养的层面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师、师傅联合培养,将有助于解决企业对员工要求与学校培养不对称等问题,也有利于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学徒制形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创新,最终使得学生在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中 紧密对接行业、企业技术要求。

2.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

在现行的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下,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学交替就需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行业、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的有效机制。选择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共同评价授课效果,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以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实现现代学徒制奠定管理上的基础。

3.有利于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要落实现代学徒制,必然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高职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而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也不能只是扮演目前的“师傅”这一角色,还要具有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综合执教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这一切都对校企合作中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转变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层面看

一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学校选择合适的人就可以了,一般不愿意过多地参与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学校培养、企业选人的简单层面。另外,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经济利益也是影响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考虑因素。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利益没有明确的机制保障,政府机构也没有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单靠学校一方来维护、协调双方合作中由于运行机制、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协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政府机构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激励政策的缺失是目前校企合作中的软肋。要实现通过现代学徒制方式培养人才,就要激活学校和企业的双方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和深入融合。 二是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认可度不高。作为用人企业来讲,除了要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学 生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水平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匹配度也是企业非常关心的要素。当前的校企合作并没有达到深入融合的程度,学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中缺少企业的参与。名义上的合作和实际的操作存在着真空地带,那就是没有赋予企业参与设计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技术技能训练项目,导致学生不能很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另外,企业作为用人一方,在学生的选拔、 培养、考核过程不参与或者参与很少,也导致了最终企业对学生技能的怀疑态度。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赋予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信息交流、信息反馈,对于增强企业对学生培养效果的信心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