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案例教学在《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课程中的探索研究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1-05 

《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偏重于应用,交叉融合性强,所以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等,这使得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迅速发展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同时,它也是机器视觉、模式识别、信息处理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的重要本科专业课程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传统的《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 课程单纯依靠讲解理论问题,学生感觉过于抽象大篇幅理论知识的讲解过于枯燥乏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与《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课堂教学,经过实践教学发现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深刻理解与掌握。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倡导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的授课内容结合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方向打破特定教材和章节的限制甄选与课堂对应的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验案例通过案例的演示与讲解引出理论授课内容,使学生眼见为实、切身体会到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能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学习理论只是,加深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案例教学法于 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主要推广应用到法学、医学、管理学等专业教学,但是工科应用相对少。

2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等院校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学生填鸭式被动接受,学习的专业理论不具有针对性,课后难以将所学理论结合到实践中,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更加无从谈起。目前高校中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普遍表现为教材更新换代慢,非常不利于当今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对比于告诉发展的网络时代以及各种电子资源,导致学生学习被动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居多,不利于目前大形势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教学案例的构建与实施

3.1 案例的构建原则

数字图像处理案例教学主要是将实验案例贯穿于研究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因此案例教学法的组织构建以及实现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理论授课不能单纯枯燥的传授知识,也不能拘泥于某本陈旧的教材,应该让学生既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接触到学科方向发展的前沿热点和当前应用。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如果条件允许,要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以及当前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