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从心理学出发:探索小班幼儿德育教育事业的新路径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0-27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颁布的有关教育的重大文件还是会议,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均日益凸显,好好办好学前教育成为了全民心之所系。小班段又是学前教育阶段的起始阶段,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小班幼儿德育必将会让幼儿德育事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知识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做人准则、宝贵的学习品质以及达到新时代下的要求都远比教给他们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疑更为重要。但对目前小班幼儿德育的现状分析中不难发现,当今幼儿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有待提高。造成这种不太乐观现状的因素有很多,笔者从心理学出发,认为可以概括为来自幼儿本身、幼儿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因素,并且有针对性提出适于小班幼儿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与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   概念界定

1. 小班幼儿德育教育

在王道俊、郭文安写的《普通教育学》中是这样定义德育,他们认为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曹能秀认为,幼儿德育的定义也有两个。一是认为“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二是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倾向第二个定义,因为它更符合新时期下较科学的教育规律。卢梭倡导自然教育法,他曾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他所指的不良后果不仅在书中有所提及,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也有真实写照。好多我们所谓的“天才儿童”并不善于社交,好多我们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儿童在创造力上却表现平平。这就足以敲响幼儿德育事业的警钟,假若我们依旧我行我素,不顾及孩子的想法。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片死寂。最后,老态龙钟却成为一批又一批年轻博士的生活常态。

综上考虑,笔者认为小班幼儿德育教育就是指对小班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教育者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适于小班幼儿的具体、浅显的道德品质并形成相适宜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中班、大班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2.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

    据有关资料表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说法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最早是由G.H.Mead提出并由皮亚杰得以发展。在沈烈荣看来,“儿童观点采择能力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采择”相关,”他在文中列举了三位学者曾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下的定义。后来在学者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同时,继而出现了另外一种新型理论叫 “心理理论”。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于儿童观点采择看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呈负相关。这与秦丽认为“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是个体在认识上脱离自我中心性,能够站在他人角度、他人视角看待事物”的看法不谋而合。并且比较清晰的定义是张文新给出的,他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的和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录。”

    因此,笔者认为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交际范围的扩大,能够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性的心理特征,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解现象和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