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公平视角下的美国招生模式对我国自主招生的启示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8-10-2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逐步过渡到了大众化的教育,社会的不断开放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得高考招生制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和相应模式的创新。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形势下,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应运而生。千禧年后,江苏省在教育部的批准与指示下,率先揭开了高考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浪潮,随后也陆陆续续的有其他地方的高校进行陆陆续续的改革,目前各大高校已陆陆续续全面开展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政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波折和困难,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1.1各高校自主招生实施方案同质化

    通过比较分析自主招生政策实施以来各高校的录取选拔方案,我发现很多高校普遍选择借鉴甚至照搬自主招生实施方案,使得内容同质化趋势明显,缺乏高校特色。之所以说方案同质化,是因为招生的对象千篇一律,招生考核的程序也没有什么新意。具体来讲,高校自主招生对象倾向于成绩、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十分突出的优秀学生,缺乏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

1.2自主招生考试招生制度趋向单一

    对于面试这一类环节的考核,由于在评定过程中不容易统一一个固定的指标进行考评,而目前也缺乏一种对于临场即兴表现的软指标评价方法,导致面试环节通常都被质疑其真实效用。拥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的考生常用软指标进行测评,但定量测试并不能准确判定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具备长期考察项目的高校少之又少,很多高校更多拘泥于单一形式,根本没有对专才、怪才以及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深入挖掘,而是演化为统一高考政策的翻版,变向执行。

1.3自主招生考试频出“潜规则” 

首先“潜规则”一词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它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无局限性,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一种规则,而自主招生招考过程中也不法避免地出现一些令人感到厌恶的“潜规则”,一些高校在自招考试过程中没有合理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在受到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依然为了一己私利而滥用“自主”的权力,比如有的高校在招考环节中制定一些没有必要的明目来进行收费,有的甚至把自己手中的自主权“寻租”出去,进行“明码标价”。其次,自主权的私有化,有的高校优先照顾本校教职工子女,降低分数录取,造成不公;而高校所获得的自主招生权力最后也被演化为一种官僚主义行为,使得高校本来是执行公权力以及行政权力的,但是最后逐步演化成为一些特权阶级的子女走后门有了更多的合法途径,最终也侵害了广大考生的受教育公平性,使得原有的自主招生的政策目标偏离了政策轨道。

1.4农村考生参与比重较低

纵观历年自主招生政策录取考生的情况,分布在大中型城市重点高中院校的考生占大多数,而对于广大农村以及山区的考生,由于他们本身家庭经济拮据,连支付上学的费用都不足以能够应付,更何况自主招生本身所需要付出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包括相应的辅导班等支出往往提高了他们参与的门槛,严重地打击了他们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积极性,这样一来,这项政策也会因为忽视他们的利益需求而最终无法实现公平性和普遍性。

1.5中学和学生缺乏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