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军事变命,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推进我军质量建设,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美国在400多所地方大学中实施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海湾战争后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是胜过美军西点军校培养军官的最好渠道。
在借鉴外军的一些经验做法基础上,我国开始了依托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培养和从签约高校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国防生的尝试。始至1998年,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的签约高校最多时达到118所,年招生量超过12000人。截至目前,全国确定招收国防生的地方高校有65所。时至本项目确定开始研究数月后,国防生招生政策做了一些调整。调整内容如下:据军队改革有关部署,将对国防生制度进行改革,由定向招录、全程培养逐步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从2017年起,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这样调整,主要是进一步拓展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更加广泛地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同时为更多地方优秀人才进入军队提供宽阔平台。本研究重点对现有培养模式和现行制度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关注了解了该政策的调整对于国防生队伍建设的影响,对旧新政策下的国防生培养模式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在,地方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层次逐步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对国防生的培养经验有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部队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有必要针对国防生的具体特点,研究其培养模式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生现行培养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七大环节,即招生宣传、日常管理、政治教育、军政训练、奖惩淘汰、毕业分配、军地衔接。尽管我国高校国防生培养成就较为突出,但是不可否认其培养模式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因此系统分析其不足原因并进而探讨其创新对策尤为必要。
一、高校国防生培养模式概述
(一)培养模式
根据对人才培养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国防生的培养理解为“在法律、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依托雄厚基础教学力量的地方普通高校,为部队培养适应现代化国防建设和高技术战争所需的初级指挥和技术军官,以及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采取的标准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
国防生作为国家后备军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其培养模式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认,我国在国防生招生、选拔、培养、考研等方面己经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然而,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原有的政策机制已经无法完全涵盖到国防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完善国防生培养模式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
(二)培养周期
国防生培养与一般的人才培养过程相同,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锻炼成长。人才被选拔出来以后通常都需经历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才能掌握所需特定岗位要求的素质和技能。
1、第一阶段:引入期
国防生从家庭脱离开始进入学校,同时受学校和部队驻校选培办的双重领导,开始半军事化管理的大学生活。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准军官,这一期间是个适应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让其融入到国防生这个集体中来,让其了解部队、热爱部队,激发他们献身国防事业的动力和热情。
2、第二阶段:成长期
经过引入期的培养,培养对象已经适应了新环境,并有了目标和理想。接下来的成长阶段是成长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勤奋的学习、锻炼,全面提升各项素质,掌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3、第三阶段:成熟期
成长期培养对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锻炼技能,但最终在培养对象中难免会出现水平和素质的差距。国防生培养过程中的这一时期,也会出现此类情况。经过努力和付出,但最后仍然在各方面会拉开差距,比如学习成绩、体能素质、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
4、第四阶段:收获期
这一过程比较简单,即在培养阶段的末期进行查缺补漏。这一阶段培养对象容易出现好逸恶劳、满足现状。在国防生培养的这一时期,基本培养目标已经完成,但仍需查缺补漏,如后文详细阐述的跟踪培养。同时,这一时期的国防生素质较高,我们要以其为榜样和模范来影响新一批的过程,让其起到带头作用。
二、我国高校国防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基于研究需要我们问卷调查了南京七所培养国防生的高校。这些高校包括南京大学、南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采取线上交流和实地走访,力求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国防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培养模式问题。
1、招生宣传没有形成合理机制
由于目前对国防生的招生宣传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也没有招生宣传的合理机制,加之军地媒体对国防生的宣传没有形成规模,同时在宣传内容上还存在衔接不好、深度不够、浮于表面等问题。调查显示出有44.5%的国防生报考是出于从小的军旅梦和想为部队建功立业,有29.0%的国防生是被家庭影响,而22.5%的国防生是出于好奇、为了缓解找工作的压力与家庭的经济压力而报考该专业。
2、政治教育制度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