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意象之一。薄如蝉翼的月光笼罩下,那种梦幻,朦胧,虚无缥缈,给古代文人带来无限遐想与哲思,一次次地被赋予深情。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月亮是思乡的寄托;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月亮有深厚的哲理;在“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月亮承载着凝重的相思……几千年中,月亮所承载情感无法数清。
张爱玲的月对古人的月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发展。月亮无言,她在天边注视荒凉爱情,见证病态人性;月光如水,轻轻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月随情生,情随月长。
张爱玲笔下的月有新月,残月,满月;颜色有红色,银灿灿,黑色,白森森,蟹壳青,焦黄……月亮的一生,她的万种风情,千种姿态都被张爱玲写尽了!
以下是我从张爱玲文中找到的关于月亮的描写。
大半个月亮,不规则的圆形,如同冰破处的银灿灿的一汪水。不久,月亮就不见了,整个天空冻住了。
——《第二炉香》
张爱玲是擅用比喻的,她寥寥几笔就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月来。这是罗杰和愫细新婚之夜的月亮,初夏时节的夜凉的竟像寒冬一般,没有新婚该有的热情和幸福,而是战栗和压抑。读者不禁要为罗杰的婚姻担忧。她用月亮暗示人物命运,传递人物心态。不点破,读者却心领神会。
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第一炉香》
这一段是张爱玲特有的风格。玉色缎子,香灰这些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意象使人联想到古诗词“银烛秋风冷画屏”给人一种绵绵的哀伤,淡淡的孤寂之感。在文中,这是乔琪第一次与薇龙私会时的月亮描写,薇龙微妙的少女心境不言而喻。月亮的光华隐藏在黑暗之中,就像薇龙以后的人生,看不见希望,看不见光芒。后文乔琪趁着月色走时,薇龙再看月亮,觉得“整个的山洼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的水沸了,咕嘟咕嘟的响”。蓝阴阴的火焰,带来的不是光明,而是一股阴邪,寒冷和绝望。
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
——《半生缘》
这个场景被张爱玲营造得干净而惬意,“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散发着朦胧的光,既不象《金锁记》中“白灼灼的小太阳似的月亮”那样使人毛骨悚然,毫无美感;也不象《倾城之恋》中“十一月尾的纤月,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那样虚无飘渺,转瞬即逝。这一段描写是曼桢和世钧认识不久,给一位老人家祝寿,在阳台上独处,闲聊的情节。二人虽对对方了解不多但愿意尝试着了解对方,一种懵懂的感情弥漫其中。两人微妙的心理两相映照。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