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还在故乡鞍山生活,家门口开了一个名叫“手工啤酒”的小店,卖的都是老板自己酿的酒,装在洗刷干净的百威瓶子里,二十几块、三十几块一瓶。他自认是一个啤酒爱好者,喝过许多不同城市、不同品牌的啤酒,即使再微妙的区别也能品尝出来。然而当这个酒一入口,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鲜感却顺着味觉神经直入心底,炸起了一阵澎湃。
“惊为天人地好喝。虽然酒精度很高,但是并没有难以接受的感觉,反而很有风味。包括琥珀一样的颜色和花香、水果香的气味,很神奇、很喜欢,跟我之前喝的那些酒完全不一样。而且很快就上头了,两三杯就有点微醺,平时可能要喝到五六瓶才有的感觉。当时也是年轻,那个价格还是比较奢侈的,觉得这东西也有一点点轻奢属性。”
从此,他便爱上了精酿,不单自己喝,还慢慢成了那家小店的合伙人。再后来,积累下一些经验的他去了成都创业,在二环路边上租下一间铺面,挂上了“怪兽啤酒馆”的招牌。
怪兽啤酒馆开业的时候,成都可以喝到精酿的地方还屈指可数。王中卿的生意做得很顺,每天晚上都宾客满堂,手里的资金越来越多,他便寻思着扩大经营,陆续开起分店。不曾料想的是,随着第三家店投入营业,局面变化了。
“大概从2023年起,成都的精酿酒馆井喷式地增长,基本上每个月能有10家新店出现。原来一家店能消化100个精酿爱好者,现在爱好者可能变成150个了,店也变成了三个,比例上来说属于‘僧多粥少’。”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关数据显示,精酿在中国啤酒的整体格局中曾经从未超出过1%的比例,但2020年以来,这一数字被不断打破。过去的五年里,无论产量、销量,还是投资状况、行业扩张速度,精酿在各个方面均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上扬曲线。有机构甚至预测,2025年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大关,占领啤酒市场17.2%的份额。
仅从直观的感受出发,这股势头也可见一斑。大大小小的城市里,以精酿为主题的酒馆和餐吧成了一道街头商业风景,超市的货架上罐装精酿占领了酒水区的醒目位置,哪怕一些只是售卖散装生啤的摊点或者饭馆都纷纷号称精酿。全国各地差不多每个月都会举办2—3场精酿啤酒节,客流人次日均过万,经常是一片人头攒动的盛况。
阿尧和大水都是在2021年左右迷上精酿的,几年下来总共喝了一千多款。他们会把品尝过的每一款酒都做记录,包括品牌、名称、风格、外观、香气、口感等等,既是给自己留存一份回忆,也用来作为交流和分享的档案。日积月累,两个人已是精酿赛道里知名的博主。
大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像他们这样的爱好者,精酿圈里并不少见:“很多人都会记录。我们这群人很有意思,人家去酒吧是喝酒聊天,我们是喝完了酒不说话,都在那里记录。我有两个朋友,记得比我还详细,其中一个连某年某月几点喝的都会标注,还要写上一大段点评。我们管这个叫‘学究型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