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0-9207/G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551
主管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办单位: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为科研人员减负,向“搞材料跑关系”说不!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2-05 

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能够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近年来,我国开展多轮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取得积极进展。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写材料、跑会议、搞评审、忙接待等非科研工作仍耗费科研人员过多精力,令其啧有烦言“大家都围着这些事在转圈”

  在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多名科研人员反映,他们被繁杂的非科研工作所累,真正搞科研的时间“都不够用了”。

  需要填写的材料五花八门。一位专家说,申请基金项目书、评审意见、检查考核和评估材料等,一年要写几十万字,问题是这样并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写这些东西产生不了直接成果。”

  “很大精力都花在写申请基金项目书上。”华东地区一名高校特任教授说,自己一个项目书,图片就打磨至少10遍。如果有的科研人员头上没有人才“帽子”,申请项目则要付出更多精力。“拿不到项目,考核就完不成,理论上说可能被降职降薪,甚至被辞退。”

  主动或被动参加各种会议,成为一些科研人员的“烦心事”。有科研人员以学术研讨会举例,此类会议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进步作用巨大,但近年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学术研讨会一定程度存在泛滥走偏的情况。

  “一些领域类似主题的研讨会在不同城市、单位多次举办。如果科研人员频繁到各种会议上作报告,就很难有足够时间做研究。”中部地区一名高校教授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同质化、低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占用科研人员大量时间,尤其有的会议还要求有领导职务、有头衔、有“帽子”的人参加。

  参加科研项目评审,本是科研人员“分内事”,但为了争戴各类“帽子”,有的四处“求人”,甚至请托、“打招呼”。一位高校教授反映,为了维护关系、拿到经费、得到资源、戴上“帽子”,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学着与人交际、迎来送往。

  在一些本应专注于高精尖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的精力被接待、参观等事务占用。“我们实验室平均每3天接待一次。”一名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说,参观方来自相关院校、政府部门等,每次接到参观任务后,就要安排相关科研人员介绍,不时遇到“走过场”式参观。

  部分科研人员还反映,他们要应付各种非科研类考核,如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方面任务,并上报各种奖项,“大家都围着这些事在转圈”。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越是顶尖、高水平团队,越应专注科研,但现实似乎陷入“水平越高、负担越多”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