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预计至2024年我国慢病患病人数将超过5亿人。相关信息显示,慢病在疾病负担中占比接近七成。恶性肿瘤、红斑狼疮、肾衰竭等特殊类型疾病患者与慢病人群类似,也需长期治疗。慢特病人群就医用药不仅影响群体的健康状况,也关系整个社会的负担。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慢特病人群的健康状况,多管齐下,减轻其就医用药负担。
保障政策不断完善,慢特病患者门诊待遇提升 “虽然大夫说得每天吃药,但那样花销真不小,我干脆难受的时候再买点药吃,没想到后来这血压真是压不住了。”说起自己曾经的用药经历,云南省剑川县高血压患者吴秀芳还有点后怕。像吴秀芳一样,许多慢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过去,不少医保统筹区门诊不能报销,经济上的压力让一些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疾病控制。
2019年10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病”患者门诊用药保障为切入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原则,探索完善门诊慢病用药保障机制,增强基本医保门诊保障能力,减轻患者门诊用药费用负担。在待遇保障方面,指导意见要求以二级及以下定点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对“两病”参保患者门诊发生的降血压、降血糖药品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要达到50%以上。
得益于此,2020年,吴秀芳通过了当地慢病评审,自此,门诊高血压药可报销一大部分。“从那时起我就乖乖听大夫的话按时吃药,血压都控制得不错。”吴秀芳说。
其后,国家医保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两病”专项行动示范城市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将心脑血管等慢病纳入慢病保障范围,发挥医保促进慢病早诊早治作用。在示范城市带动下,各地不断扩充慢特病保障范围,随着医保参保人群扩大、筹资水平提升,门诊待遇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1.8亿“两病”患者享受待遇,减轻患者用药负担7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