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研人员评上职称就赋闲?基层呼唤改革激发干劲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0-06-05
在中小学,评上高级职称后,有人很快改教副科或转到管理岗位;在高校,评上教授后,有人10年不写一篇文章……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部分学校、科研院所,不少人为了评职称拼尽全力,一旦评上,受种种因素影响,出现种种懈怠情况。
评上职称,相当于“多年媳妇熬成婆”
“职称之争就是利益之争。”一位高校教师说,老师的收入、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的数额与职称挂钩,职称高低还会影响课题申请、论文发表等职业生涯的全部环节。
许多教师为了评上职称用尽办法,不仅学着努力钻营,更用造假蹭奖等方式增加评上可能性。
南方省份一乡村小学校长反映,前些年小学最高职称是中级,为了评副高,有的小学老师以中学老师的名义去申报,有的教着小课(音美体),却按照教师资格证上的大课(语数英)老师去申报,“材料造假的情况一直都存在,就看你愿不愿意去经营、找关系”。
一名师范类高校教师还透露,前些年高校职称管理很松,一些物理、化学科目的老师在本专业申请高级职称难,都到相对容易的教育学专业去申请,以致如今教育学高级职称的职数被挤占;在某体育学院,一个运动项目获奖,多个老师沾光,都据此申请高级职称,以致这所学校体育学院教授多达30人。